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037775
DeepSeek+青少年心理疗愈——"茧语回收"AI情绪引导和心理疗愈智能体构建全流程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与一位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朋友交流,得知“大多数心理咨询者都是内心再也盛不下压抑情绪才寻求专业支持,有的甚至是在自杀的边缘。这些孩子起初都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压抑情绪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进一步调研发现:68%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沟通障碍(数据来源:2023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传统心理咨询存在响应滞后、资源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AI技术构建即时情感支持系统。
核心需求:
1. 建立非评判性对话环境
2. 实现渐进式情绪引导
3. 构建可信赖的虚拟陪伴形象
二、版本信息
V. 1 . DS-R1 基础功能实现 2025.3.15 22:53 发布上线 V. 2 . 增添动态形象和语音形象,支持用户可以语音聊天 2025.3.16 18:06 发布上新 智能体体验链接:
三、项目简介
我为我的智能体取名为“茧语回收”。父母有时口不择言,哪些带刺的话,听起来刺耳,想起来扎心,而孩子在父母权威下,常被要求“听话”而非平等对话,只剩下孩子、紧闭的房门和独自消化。这像极了茧房,连同孩子和负面情绪一起包裹起来,而抽丝剥茧后暴露的元凶—正是那言不由衷的语言,所以谓之“茧语”;说出的话虽然不能收回,但我希望可以利用AI帮助孩子剥开茧房看到“茧语”后父母含蓄的爱,将迟到的爱意归位,将“茧语”带来的情绪回收置换成父母暖暖的爱意。
四、目标人群
在决定“人设”时,坦白的讲,我有些纠结,是只将对象锁定到青少年,解决和父母的沟通问题呢,还是扩大受众范围,去解决生活中言不由衷的伤害,比如有些孩子是和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再比如伴侣间、老板与员工、同事之间、朋友间、同学间、亲戚间等,似乎不论什么身份都逃脱不开......
我最后决定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上,因为我认为AI并没有指向性,搭建的智能体可以帮助到孩子,自然也可以帮助到其他人,但是我想打下专属孩子的标签,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人,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处境,需求的人多了才有了“茧语回收”这个工具。我想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工具,希望可以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吧。
五、关键技术实现
1. 模型的选择:高参数模型是把双刃剑 一开始我接入的是DeepSeek-R1-32B,因为担心DeepSeek-R1使用人数较多,服务器可能不稳定,想着属于情感陪伴类的智能体,能快速响应可以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其实最先考虑过的DeepSeek-V3在响应速度上明显优于R1系列,但是我觉得引导青少年释放负面情绪并重建积极认知属于较复杂的问题,与常规的知识问答不同,用户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输入,需要借助R1的链式思维,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给出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最终我锁定了R1系列模型。在反复预览调优的过程中,我个人感觉DeepSeek-R1-32B的对话体验不好,我设计了5个互动环节,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但R1-32B一股脑合盘拖出,使得互动性降低,更适合知识问答。
于是我切换成了DeepSeek-R1模型,发现不但实现出了5个环节的设定,保证了对话感和互动性,还增添了一些emoji,比起干巴巴的文字,增加了趣味性。
2. Prompt-回复设定 ***核心功能***:在接受到用户的分享后,从下面5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明确列出这5部分,“1. 情绪引导;2. 茧语成分分析;3. 茧语解析;4. 茧语回收;5. 持续陪伴”,告知用户“回复数字,先一起聊聊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用户没有特定的想法,告知用户回复“按序聊”,则按照1-5部分分析用户的问题。
***主要功能***:引导用户释放心里的不良情绪,温柔的抚平孩子在受到茧语的攻击后内心的伤痕,让孩子在和你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被治愈的感觉,并愿意和父母沟通。 在语言风格上,规定尽可能生动有趣,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比如给出示例——“茧语成分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用户分享中的茧语,然后精确分析茧语的组成部分,分别为有效观点占比、情绪绑架后的言不由衷占比、认知差异或代际障碍占比(共计100%),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学习课题分离。要求模型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但避免修辞过头,造成用户理解困难。 3. Prompt-约束条件 我设定的情绪引导5阶段,R1可以很好的展现,实现了对话的基础功能。 之所以我认为高参数是把双刃剑,是因为R1模型在理解了回复逻辑后会“超常自我发挥”——体现在语言方格有时和角色设定不太相符,比如在情绪回收方面R1使用了“量子粉碎仓 → 把委屈分解成夸克级微笑粒子”,解释为“融合了弦理论+积极心理学的情绪处理器”,感觉R1模型知识面太广以至于不能愉快的聊天啦;在比如承诺用户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播放背景音乐(提供了音乐链接,但网页打不开)或者放电子烟花(问就是需要用户的想象力)。对于R1我在R1-32B的prompt上又增添了一些明确的回复约束。 4. 创建数字形象+语音形象 视觉信息通常比文字信息更容易触发情感反应。所以我决定添加数字形象和语音形象,实现沉浸式陪伴。 通过和DeepSeek-R1交流,得出青少年中女生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姐姐诉说情绪,男生也会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异性诉说情绪,所以我决定把数字形象设定为极具亲和力的知心小姐姐。 数字形象我是采用即某梦文生图工具实现的,提示词如下: 极具亲和力与知性女性(25-28岁)正面对着镜头面部清晰无遮挡,身着浅米色高领毛衣搭配咖色针织开衫,长发微卷自然垂落肩侧,发丝间点缀暖光晕染。人物站立,手自然下垂时不要拍到手。背景为纯米白色(为了确保添加了参考人物姿势,使用官方的图例)。
我多次尝试上传图片,出现“检测到多张人脸”的提示,虽然我还是不明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剪裁时剪切到肩膀),后来我发现生成的图片最好不要直接使用,需要使用扩图工具,在上传图片剪裁图片时,确保整个人物在裁剪线以内,就可以顺利创建数字形象啦。
语音形象直接在文某心智能体平台挑选喜欢的声音自动合成即可。
六、爽点分享
“茧语回收"是我搭建的第一个智能体,对于一个AI界的“小学生”,之前总觉得搭建一个智能体应该很难吧,我啥也不懂更不懂写代码可咋搭呢,我试玩过很多别人搭建的智能体,但都是不明觉厉之感,直到遇到DeepSeek+文某心智能体平台的黄金组合,帮我祛魅了!感觉降低了搭建智能体的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体验搭建智能体的乐趣,很爽!只要你有创意、有想法、会表达,就可以实现搭建自己的智能体,而我认为,以上这三点是大多数所具备的,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看着其他人的智能体心里发痒,跃跃欲试,那就动动手试试看。这一次的尝试也从心底里帮我把恐惧AI置换成拥抱AI的勇气。持续学习,持续探索!
DeepSeek+青少年心理疗愈——"茧语回收"AI情绪引导和心理疗愈智能体构建全流程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与一位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朋友交流,得知“大多数心理咨询者都是内心再也盛不下压抑情绪才寻求专业支持,有的甚至是在自杀的边缘。这些孩子起初都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压抑情绪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进一步调研发现:68%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沟通障碍(数据来源:2023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传统心理咨询存在响应滞后、资源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AI技术构建即时情感支持系统。
核心需求:
1. 建立非评判性对话环境
2. 实现渐进式情绪引导
3. 构建可信赖的虚拟陪伴形象
二、版本信息
V. 1 . DS-R1 基础功能实现 2025.3.15 22:53 发布上线 V. 2 . 增添动态形象和语音形象,支持用户可以语音聊天 2025.3.16 18:06 发布上新 智能体体验链接:
三、项目简介
我为我的智能体取名为“茧语回收”。父母有时口不择言,哪些带刺的话,听起来刺耳,想起来扎心,而孩子在父母权威下,常被要求“听话”而非平等对话,只剩下孩子、紧闭的房门和独自消化。这像极了茧房,连同孩子和负面情绪一起包裹起来,而抽丝剥茧后暴露的元凶—正是那言不由衷的语言,所以谓之“茧语”;说出的话虽然不能收回,但我希望可以利用AI帮助孩子剥开茧房看到“茧语”后父母含蓄的爱,将迟到的爱意归位,将“茧语”带来的情绪回收置换成父母暖暖的爱意。
四、目标人群
在决定“人设”时,坦白的讲,我有些纠结,是只将对象锁定到青少年,解决和父母的沟通问题呢,还是扩大受众范围,去解决生活中言不由衷的伤害,比如有些孩子是和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再比如伴侣间、老板与员工、同事之间、朋友间、同学间、亲戚间等,似乎不论什么身份都逃脱不开......
我最后决定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上,因为我认为AI并没有指向性,搭建的智能体可以帮助到孩子,自然也可以帮助到其他人,但是我想打下专属孩子的标签,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人,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处境,需求的人多了才有了“茧语回收”这个工具。我想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工具,希望可以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吧。
五、关键技术实现
1. 模型的选择:高参数模型是把双刃剑 一开始我接入的是DeepSeek-R1-32B,因为担心DeepSeek-R1使用人数较多,服务器可能不稳定,想着属于情感陪伴类的智能体,能快速响应可以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其实最先考虑过的DeepSeek-V3在响应速度上明显优于R1系列,但是我觉得引导青少年释放负面情绪并重建积极认知属于较复杂的问题,与常规的知识问答不同,用户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输入,需要借助R1的链式思维,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给出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最终我锁定了R1系列模型。在反复预览调优的过程中,我个人感觉DeepSeek-R1-32B的对话体验不好,我设计了5个互动环节,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但R1-32B一股脑合盘拖出,使得互动性降低,更适合知识问答。
于是我切换成了DeepSeek-R1模型,发现不但实现出了5个环节的设定,保证了对话感和互动性,还增添了一些emoji,比起干巴巴的文字,增加了趣味性。
2. Prompt-回复设定 ***核心功能***:在接受到用户的分享后,从下面5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明确列出这5部分,“1. 情绪引导;2. 茧语成分分析;3. 茧语解析;4. 茧语回收;5. 持续陪伴”,告知用户“回复数字,先一起聊聊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用户没有特定的想法,告知用户回复“按序聊”,则按照1-5部分分析用户的问题。
***主要功能***:引导用户释放心里的不良情绪,温柔的抚平孩子在受到茧语的攻击后内心的伤痕,让孩子在和你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被治愈的感觉,并愿意和父母沟通。 在语言风格上,规定尽可能生动有趣,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比如给出示例——“茧语成分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用户分享中的茧语,然后精确分析茧语的组成部分,分别为有效观点占比、情绪绑架后的言不由衷占比、认知差异或代际障碍占比(共计100%),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学习课题分离。要求模型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但避免修辞过头,造成用户理解困难。 3. Prompt-约束条件 我设定的情绪引导5阶段,R1可以很好的展现,实现了对话的基础功能。 之所以我认为高参数是把双刃剑,是因为R1模型在理解了回复逻辑后会“超常自我发挥”——体现在语言方格有时和角色设定不太相符,比如在情绪回收方面R1使用了“量子粉碎仓 → 把委屈分解成夸克级微笑粒子”,解释为“融合了弦理论+积极心理学的情绪处理器”,感觉R1模型知识面太广以至于不能愉快的聊天啦;在比如承诺用户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播放背景音乐(提供了音乐链接,但网页打不开)或者放电子烟花(问就是需要用户的想象力)。对于R1我在R1-32B的prompt上又增添了一些明确的回复约束。 4. 创建数字形象+语音形象 视觉信息通常比文字信息更容易触发情感反应。所以我决定添加数字形象和语音形象,实现沉浸式陪伴。 通过和DeepSeek-R1交流,得出青少年中女生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姐姐诉说情绪,男生也会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异性诉说情绪,所以我决定把数字形象设定为极具亲和力的知心小姐姐。 数字形象我是采用即某梦文生图工具实现的,提示词如下: 极具亲和力与知性女性(25-28岁)正面对着镜头面部清晰无遮挡,身着浅米色高领毛衣搭配咖色针织开衫,长发微卷自然垂落肩侧,发丝间点缀暖光晕染。人物站立,手自然下垂时不要拍到手。背景为纯米白色(为了确保添加了参考人物姿势,使用官方的图例)。
我多次尝试上传图片,出现“检测到多张人脸”的提示,虽然我还是不明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剪裁时剪切到肩膀),后来我发现生成的图片最好不要直接使用,需要使用扩图工具,在上传图片剪裁图片时,确保整个人物在裁剪线以内,就可以顺利创建数字形象啦。
语音形象直接在文某心智能体平台挑选喜欢的声音自动合成即可。
六、爽点分享
“茧语回收"是我搭建的第一个智能体,对于一个AI界的“小学生”,之前总觉得搭建一个智能体应该很难吧,我啥也不懂更不懂写代码可咋搭呢,我试玩过很多别人搭建的智能体,但都是不明觉厉之感,直到遇到DeepSeek+文某心智能体平台的黄金组合,帮我祛魅了!感觉降低了搭建智能体的门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体验搭建智能体的乐趣,很爽!只要你有创意、有想法、会表达,就可以实现搭建自己的智能体,而我认为,以上这三点是大多数所具备的,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看着其他人的智能体心里发痒,跃跃欲试,那就动动手试试看。这一次的尝试也从心底里帮我把恐惧AI置换成拥抱AI的勇气。持续学习,持续探索!
本文标签: DeepSeek青少年心理疗愈quot茧语回收quotAI情绪引导和心理疗愈智能体构建全流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DeepSeek+青少年心理疗愈——"茧语回收"AI情绪引导和心理疗愈智能体构建全流程解析 内容由热心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it.en369.cn/jiaocheng/1748245074a227463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