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029897
5分钟带你看懂什么是大语言模型(LLM)
想象一下,你偶然发现了一份电影剧本,里面描述了一个人与他们的 AI 助手之间的对话场景。不过,剧本上 AI 的回应部分被撕掉了。现在,假设你有一台神奇的机器,它可以读取任何文本并预测下一个合理的单词。这样,你就可以利用这台机器来补全剧本--先输入已有的文本,让机器预测 AI 该如何回复的第一个词,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逐步生成完整的对话。这其实就是聊天机器人背后的原理。
基本原理
一个大语言模型本质上就是一个复杂的数学函数,它能预测任何一段文本的下一个词。它并不是确定地选择一个词,而是会给所有可能的词分配一个概率。要打造一个聊天机器人,做法就是先设定一个对话场景,再加上用户输入的内容作为对话的一部分。然后,模型会根据这些输入不断预测 AI 助手接下来可能会说的话,并把预测结果呈现给用户。
为了让输出的内容更自然,模型不会每次都只选取概率最高的词,而是会在概率较高的词中随机挑选一些。这也意味着,即使输入相同的内容,每次运行时,模型的回复也可能不同。
预训练
那么,模型是如何学会进行这些预测的呢?答案是通过处理海量文本--通常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数据。以 GPT-3 为例,它的训练文本量大到如果让一个普通人不间断地阅读这些内容,24 小时不停歇,大约需要 2600 多年才能读完。而更大的模型训练的数据量更加庞大。
你可以把训练过程想象成调整一台拥有大量旋钮的机器。一个语言模型的行为完全由它内部成千上亿个连续数值(参数或权重)决定。调整这些参数会改变模型对下一个词的预测概率。所谓“大”语言模型,就是指这些参数的数量能达到数千亿级别。
但有趣的是,这些参数并不是由人手动设定的,而是从随机值开始的。最初,模型输出的内容完全是胡言乱语,但随着训练的进行,它的预测能力会不断提高。训练的方式是让模型接触大量的文本示例,比如一段话的前面几句话,然后让模型预测最后一个单词,并将它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单词进行对比。接着,使用一种叫做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算法,来调整模型的参数,让它下次更有可能预测出正确的词,减少错误的概率。
当这个过程重复进行数万亿次后,模型不仅能在训练数据上做出准确预测,还能对从未见过的文本做出合理推测。这就是为什么它能生成流畅、自然,甚至有用的回答。
强化学习微调
不过,光有这种基础训练(预训练)还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补全任意一段网络文本的能力,并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合格的 AI 助手。为此,模型还会经过另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叫做“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简称 RLHF)。
这个阶段,人工评审员会标记那些不太有帮助或不合适的回答,并提供更好的改进版本。然后,模型的参数会进一步调整,以使它更倾向于生成用户喜欢的答案。
计算资源与技术架构
预训练阶段,这种庞大的计算量之所以能实现,主要是依靠专门设计的计算芯片--GPU(图形处理单元)。但并不是所有语言模型都能轻松实现并行计算。在 2017 年之前,大多数语言模型都是按顺序逐个处理单词的。但后来,谷歌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架构--Transformer。
Transformer 及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并不是逐个读取文本,而是能一次性吸收所有内容,并行处理。它的核心机制之一是“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简单来说,注意力机制让模型可以关注上下文信息,并动态调整对不同单词的理解。例如,遇到 “bank” 这个词时,它可以根据前后语境判断是“银行”还是“河岸”。
Transformer 还包含另一种重要的计算单元,叫做前馈神经网络(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它让模型能存储更多语言模式,提高理解能力。所有这些数据会在模型内部不断流转,经过多层计算,使得每个单词的“数值表示”能够编码更多有用信息。最终,这个计算过程会输出一个预测结果,表示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
模型行为的不可解释性
虽然研究人员设计了模型的架构,但具体的行为是训练过程中“自发涌现”的。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准确解释模型为什么会给出某个特定的答案。尽管如此,当你用这些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对话时,你会发现它们生成的文本往往流畅、自然,有时候甚至超出预期。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原始发表:2025-04-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 删除LLM机器人架构模型数据5分钟带你看懂什么是大语言模型(LLM)
想象一下,你偶然发现了一份电影剧本,里面描述了一个人与他们的 AI 助手之间的对话场景。不过,剧本上 AI 的回应部分被撕掉了。现在,假设你有一台神奇的机器,它可以读取任何文本并预测下一个合理的单词。这样,你就可以利用这台机器来补全剧本--先输入已有的文本,让机器预测 AI 该如何回复的第一个词,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逐步生成完整的对话。这其实就是聊天机器人背后的原理。
基本原理
一个大语言模型本质上就是一个复杂的数学函数,它能预测任何一段文本的下一个词。它并不是确定地选择一个词,而是会给所有可能的词分配一个概率。要打造一个聊天机器人,做法就是先设定一个对话场景,再加上用户输入的内容作为对话的一部分。然后,模型会根据这些输入不断预测 AI 助手接下来可能会说的话,并把预测结果呈现给用户。
为了让输出的内容更自然,模型不会每次都只选取概率最高的词,而是会在概率较高的词中随机挑选一些。这也意味着,即使输入相同的内容,每次运行时,模型的回复也可能不同。
预训练
那么,模型是如何学会进行这些预测的呢?答案是通过处理海量文本--通常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数据。以 GPT-3 为例,它的训练文本量大到如果让一个普通人不间断地阅读这些内容,24 小时不停歇,大约需要 2600 多年才能读完。而更大的模型训练的数据量更加庞大。
你可以把训练过程想象成调整一台拥有大量旋钮的机器。一个语言模型的行为完全由它内部成千上亿个连续数值(参数或权重)决定。调整这些参数会改变模型对下一个词的预测概率。所谓“大”语言模型,就是指这些参数的数量能达到数千亿级别。
但有趣的是,这些参数并不是由人手动设定的,而是从随机值开始的。最初,模型输出的内容完全是胡言乱语,但随着训练的进行,它的预测能力会不断提高。训练的方式是让模型接触大量的文本示例,比如一段话的前面几句话,然后让模型预测最后一个单词,并将它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单词进行对比。接着,使用一种叫做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算法,来调整模型的参数,让它下次更有可能预测出正确的词,减少错误的概率。
当这个过程重复进行数万亿次后,模型不仅能在训练数据上做出准确预测,还能对从未见过的文本做出合理推测。这就是为什么它能生成流畅、自然,甚至有用的回答。
强化学习微调
不过,光有这种基础训练(预训练)还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补全任意一段网络文本的能力,并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合格的 AI 助手。为此,模型还会经过另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叫做“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简称 RLHF)。
这个阶段,人工评审员会标记那些不太有帮助或不合适的回答,并提供更好的改进版本。然后,模型的参数会进一步调整,以使它更倾向于生成用户喜欢的答案。
计算资源与技术架构
预训练阶段,这种庞大的计算量之所以能实现,主要是依靠专门设计的计算芯片--GPU(图形处理单元)。但并不是所有语言模型都能轻松实现并行计算。在 2017 年之前,大多数语言模型都是按顺序逐个处理单词的。但后来,谷歌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架构--Transformer。
Transformer 及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并不是逐个读取文本,而是能一次性吸收所有内容,并行处理。它的核心机制之一是“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简单来说,注意力机制让模型可以关注上下文信息,并动态调整对不同单词的理解。例如,遇到 “bank” 这个词时,它可以根据前后语境判断是“银行”还是“河岸”。
Transformer 还包含另一种重要的计算单元,叫做前馈神经网络(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它让模型能存储更多语言模式,提高理解能力。所有这些数据会在模型内部不断流转,经过多层计算,使得每个单词的“数值表示”能够编码更多有用信息。最终,这个计算过程会输出一个预测结果,表示下一个词最可能是什么。
模型行为的不可解释性
虽然研究人员设计了模型的架构,但具体的行为是训练过程中“自发涌现”的。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准确解释模型为什么会给出某个特定的答案。尽管如此,当你用这些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对话时,你会发现它们生成的文本往往流畅、自然,有时候甚至超出预期。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原始发表:2025-04-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 删除LLM机器人架构模型数据本文标签: 5分钟带你看懂什么是大语言模型(LLM)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5分钟带你看懂什么是大语言模型(LLM) 内容由热心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it.en369.cn/jiaocheng/1747623401a219483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